•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中国航天筑梦苍穹

    2022-04-26 06:36:23  |  来源:人民日报  |

    这是天地间的壮美一幕。大漠戈壁,茫茫黄沙,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宛如盛开的花朵,牵着返回舱缓慢降落,稳稳落在预定区域。4 月 16 日," 太空出差 "6 个月之久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回到了地球家园,空间站阶段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完成,正式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在第七个 " 中国航天日 " 到来之际,载人航天的重大进展振奋人心。过去的一年里,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勇攀高峰,逐梦太空的脚步行稳致远。2021 年我国共实施 55 次发射任务,发射次数位居世界首位;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捷报频传;航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商业航天取得新进展,中国航天正不断书写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 祝融 " 探火、" 羲和 " 逐日、" 天和 " 遨游星辰,航天重大工程成就斐然

    "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2021 年 11 月 7 日,阔别天河 13 年后,翟志刚的声音再度由太空传回地面。" 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 王亚平说。身着新一代 " 飞天 " 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的她,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叶光富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也因此被称作 " 感觉良好 " 乘组。

    航天员漫步太空的自信从容,映射出中国航天在自主创新牵引下的跨越式发展。2021 年,中国航天一次次飞天逐梦,一次次将梦想变为现实,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祝融 " 探火,在遥远的火星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迹;" 羲和 " 逐日,实现了中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 天和 " 遨游星辰,把家园拓展至浩瀚星空……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国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飞越 4 亿多公里的深空,2021 年 2 月 10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 月 15 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5 月 22 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 天行驶距离突破 1000 米。6 月 11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

    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021 年 4 月 29 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5 月 29 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天和核心舱。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 " 访客 "。9 月 20 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10 月 16 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 " 访客 "。多次出舱、太空授课、在轨实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

    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 年 3 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 L1 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 3 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 1000 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 19.6 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

    航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进入空间能力显著增强

    2021 年 12 月 30 日 0 时 43 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为中国航天 2021 年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2021 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达 55 次。

    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的背后,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发射能力的提升,是航天科技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的集中体现。

    突破 400 次!2021 年 12 月 10 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 400,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2021 年,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型运载火箭投入使用,进入空间能力日益增强。中国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实施首次应用性飞行,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为后续运载能力再次跨越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快舟系列火箭和民营航天企业研制的火箭也精彩亮相,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队伍更加壮大和充实。

    超过 500 颗!2021 年,中国航天应用服务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 500 颗。天通一号 03 星、天链一号 05 星、风云三号 E 星、海洋二号 D 星……一颗颗卫星成功发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仰望星空,以中星、亚太、天通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通信广播卫星体系,以风云、资源、海洋、环境减灾、高分、天绘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遥感卫星体系,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有力支撑了各行业、各区域的综合应用。以高分专项为例,高分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等领域。航天科技惠及民生,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商业航天发展稳步推进。商业航天已经成为中国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和地方相继出台政策意见,推动商业航天从研制到发射、运营、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赋能经济发展。2021 年,全国商业航天有关企业超过 160 家,商业卫星制造领域高速发展,参与机构不断增加,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取得新成绩。民营航天企业在政策引导下,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继续快速发展。

    实施新的重大工程,航天强国建设全面开启新征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2022 年,中国航天蓝图已经绘就,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任务;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等系列建设任务启动论证;全年计划安排发射任务 60 余次……中国航天强国建设全面开启新征程。

    "2022 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全年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 6 次发射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 " 三步走 " 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据介绍,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全面建成。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将分别完成在轨驻留 6 个月的任务。值得期待的是,两个乘组轮换期间,6 名航天员将创造共同驻留空间站的新纪录。

    锚定航天强国建设目标,我国正式启动新的航天重大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未来五年,我国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发射 " 嫦娥六号 " 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 " 嫦娥七号 " 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完成 " 嫦娥八号 " 任务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行星探测工程方面,我国将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开展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开展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此外,我国还将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建设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体系,培育太阳系边际探测等重点项目,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健全空间环境治理体系能力。

    张克俭表示,今年航天日以 " 航天点亮梦想 " 为主题,就是要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激励航天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接力航天强国建设。同时也激发全社会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理想信念,用航天梦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21

    打开 APP 阅读全文

    关键词: 中国航天 运载火箭 中国空间站

    上一篇:见完美国务卿和防长,泽连斯基刚在社交媒体上发图   下一篇:推特与马斯克达成 440 亿美元收购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