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广州大学教授开设 22 年“生死”课堂: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2022-11-05 07:49:39  |  来源:金羊网  |

    胡宜安教授正在授课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隽杰

    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雪媛 实习生 陈一典


    【资料图】

    " 死亡不是毁灭,而是开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传统殡葬的核心是慎终追远。"

    11 月 2 日,广州大学文清楼 321 教室,能容纳近 100 人的教室里坐满了年轻的学生,这是广州大学著名的 " 生死学 " 课堂。教授胡宜安正在讲台上授课,这节课的主题是 " 殡葬祭祀 "。

    今年是胡宜安开设 " 生死学 " 选修课的第 22 年。20 多年间,胡宜安把 " 生死 " 二字摆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探讨 " 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他通过 " 为自己立遗嘱、写墓志铭、分享离死亡最近的经历 " 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面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

    " 学习生死,学会生死,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胡宜安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对生死的体悟。但他向记者强调," 我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 胡宜安认为,生死问题是切己的,每个人都要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

    面对生死事 没有旁观者

    谈及开设这门课的初衷,胡宜安讲起了自己幼时的一段经历:" 小时候在农村参加送葬,看见大人们将棺木放进土坑,往上掀土的瞬间,我莫名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由于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人开导,这种心理延续了很久。"

    胡宜安想到,可能很多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过类似的无法排解的体验,应该开一门课给予大家一些引导。趁着 2000 年教学改革的契机,胡宜安开设了生死学选修课。

    广州大学机电学院大二学生肖楠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带着困惑选修了生死学这门课。" 我以前养过一只小仓鼠,它死的时候,我伤心了很久。那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亲人离开我,我应该怎么办?" 肖楠认为,想对生命有更好的理解,需要接受完整的死亡教育。

    从开课之初,胡宜安就注重课程的系统性,生死学的课程大纲中包括了生死的概念和本质,死亡意识(危死体验、濒死体验等),个体死亡(疾病、衰老、灾难),社会死亡(战争、贫穷、死刑等),生死两安(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自杀问题。

    最吸引外界关注的是 " 写遗书 " 这个颇具话题性的教学,这是胡宜安独创的课堂体验环节。" 生死课不是物理课,在面对自然科学时,我们可以作为旁观者去研究一个客观对象,但面对生死时,没有旁观者。只有代入自身,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胡宜安说。

    假设自己站在生命的终点来回望当下,往往会触动到人内心中柔软的地方。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在宣读自己的遗书时感伤流泪,甚至哭到无法读下去。胡宜安记得,有一位女生与父亲有很深的矛盾,在假设自己将死,今生的父女缘分走到尽头时,这名女生感到了内疚与亏欠,她说:" 如果我有来世,一定会珍惜这份情感。"

    " 人都是会死的,学生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拥有的东西不会永远存在。" 胡宜安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 " 认识你自己 " 的字面原意是 " 请记住你将死去 ",建立在 " 我是会死的 " 这一基础上的自我认知,才是真理性的认知。

    认真听讲的学生

    在线平台上 八万人选修

    没有人能避免面对死亡,生死学课堂的受众,自然也不止于大学生群体。记者检索发现,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上,胡宜安开设的生死学选修人数已达 83000 人。胡宜安介绍,这些选学者中有相当部分来自社会民众,他们自然不是为了学分,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生死问题。

    生死学从来都不是高堂之上的理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某一年的课堂作业中,胡宜安读了一篇名为《生死学替我松绑》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女同学,她的家庭很幸福,爷爷很疼爱她。后来女孩考上外地的重点高中,爷爷送她到村口,叮嘱她好好念书,考一个好大学,最后念叨了一句:" 恐怕我看不到哪一天了。"

    女孩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那年中秋节,她正在学校参加篝火晚会,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 爷爷不行了。" 女孩懵了,非常伤心,跑到洗手间哭了一场。第二天,女孩照常上学,之后的两三年,她都将爷爷离世这件事屏蔽于自己的生活之外。家里人也从不跟她提起这件事,以致于她甚至不知道爷爷葬在哪里。

    直到进入大学后,女孩选修了生死学科,知道了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离世的悲欢离合。课程结束后,女孩找到胡宜安,她说自己想明白了,决定走出来," 要到爷爷的坟上看看,告诉他,我考上大学了。"

    也曾经有学生找到胡宜安倾诉过轻生的念头," 觉得活得很痛苦,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他很害怕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 " 自杀 " 的想法糟糕透顶。胡宜安告诉记者,我们不必像面对洪水猛兽一样畏惧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要随意将负面认知病理化。只要一个人面对生命是审慎的、敬畏的,来自外界的正面引导是可以帮助他走出困境的。

    相反,一些人之所以稍受刺激便选择自杀,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胡宜安介绍,之前有人在网络上直播自杀,在网友报警后,这些人大部分都被救了回来。若自杀行为未能及时得到制止,死了之后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这都是源于对生命、死亡的不了解,根本原因是生死教育的缺失。" 胡宜安说。

    在自杀问题之外,恶性犯罪、老龄化社会及全周期生命健康等社会焦点话题,都指向生死教育这个共同焦点。面向社会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宣扬生死教育,也是胡宜安在课堂之外的努力方向之一。

    生死学教育 公众应普及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温同学告诉记者,她曾经很恐惧死亡," 我觉得死亡就意味着分离,我很害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爱的人。" 在选修生死课之后,她尝试着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与死,她笑着说:" 以前我很怕死亡,现在被老师拉回来一点。"

    温同学在大学阶段第一次接受了生死教育,但更多的人到直面自己死亡那刻,可能都还没认真地思考过生死问题。用胡宜安的话说,目前中国的生死教育," 只不过是少数几个学校开设的课堂,少数选修的学生,还远谈不上普及。"

    胡宜安认为,生死教育应该是全年龄段的。在家庭中,家长们就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比如,家里养的小宠物离世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举行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让孩子真实地感知生死,再从路边小草的枯萎,到邻居家爷爷会生病,由浅入深地引领孩子逐步认知。

    在学校方面,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阶段,学校都应该用符合该年龄段学生认知世界能力的方式,去开展生死教育。

    10 月初,胡宜安在课堂上播放热播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片段," 广大生死学 " 又一次上了热搜。胡宜安很认同这部聚焦殡葬行业的剧集,这部剧为长期以来被污名化的殡葬从业者正名,同时也向公众作了一次生死教育的普及。

    胡宜安希望从自己的课堂走出的学生能做到四点: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死;学会正确面对亲友的离世;通过自己掌握的生死学知识,影响他人。

    胡宜安教授表示,自己退休在即,之后便不再在学校开设生死学课程。但会考虑通过写书向社会推广生死教育。他还想进社区陪老年人聊聊死亡,甚至有兴趣在视频网站上开设账号拍摄视频," 总之,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关键词: 广州大学 面对死亡 羊城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