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海拔 8450 米放弃登顶选择救人,重新定义“极限挑战”

    2023-05-28 16:21:42  |  来源:金羊网  |

    文 / 刘言

    " 你坚持住,有我们在一定可以活下去。" 近日,两名中国登山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范江涛、北京大学 87 级校友谢如祥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海拔 8450 米处发现一名女性遇险登山者,在尚有体力冲击顶峰且距峰顶不到 400 米的时候,两人放弃登顶计划,选择救人。两位北大人用四小时的生命接力,成功完成了这个在海拔 8450 米的极端环境下的救援行动。由于营救及时,刘女士当天晚上身体已恢复,目前状态良好,已正常工作。


    【资料图】

    这一发生在珠峰之上的救援事件,感动了全网。两位登山者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有二。其一,风险极大。在登山界,素有超过 8000 米可以 " 见死不救 " 的说法,只因在环境万般恶劣的情况下,救援不仅艰辛莫名,还需要分出很大的体力和资源,甚至可能令自己陷入危境无法自拔。在每个登山者都将登顶视为终极梦想的情况下,这种 " 自私 " 得到了某种谅解。其二,成本极高。范江涛对媒体说过,为了此次攀登珠峰,他投入了大量时间艰苦训练,花费了数十万元,在最后时刻放弃,确实不甘心。可以想见,放弃登顶,意味着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而下一次筹足资金还不知道何时。这对任何一个登山者来说,都是残忍的。

    但是,在他们心中,登顶固然重要,救人更为重要。这种意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显示出 " 北大人 " 的高大形象。实际上,即使 " 超过 8000 米可以见死不救 " 的说法在坊间成为一种流行语,这种立场也从未摆脱过争议。很多功成名就的登山家便力主当救必救,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希拉里批评过那些 " 见死不救 " 一心攀登世界最高峰的人,表示为这种行为深感羞耻。

    在推崇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 的中国,公众更是将那些救人者列为英雄,加以敬重。我们当然不能强求每一个登山者都要舍己救人,毕竟生命都同样可贵,但每一个在生命面前愿意停下脚步、愿意付出救援成本的人,都是我们心中的 " 好人 " 样本。

    人们习惯将登山纳入体育范畴。无疑,竞技体育所追寻的 " 更高 " 目标,在登山运动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对珠峰顶端的频频冲击,目的正是为了展示最好的运动状态。不过,竞技体育的内涵,并不只在于 " 夺金 "。体育运动唤起人类的梦想与激情,将人心紧紧拥抱。在梦想照见现实的刹那,我们分明感受到了 " 命运与共 " 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一位位凡人英雄挺身而出,诠释善和道义的内涵。正如范谢所言," 虽然冲顶梦想未能实现,但我们都不后悔。因为生命至上,救人是比登顶珠峰更重要的事。"

    就此而言,简单地将范谢二人归为 " 好人 ",还远远不够。他们实际上重新定义了 " 极限挑战 "。在珠峰顶端,有着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唯有最美的人才能配得上这样的风景。什么才是最美的登山者自不待言,而两位救人英雄所肩负的 " 极限挑战 " 使命,则被赋予了这样一个新命题:让爱与善的 " 极限 " 在世界之巅展现出来。

    在冲击珠峰早已成为一门生意的背景下,我们听到过胜利者的欢呼,也听说过登山者因遭向导放弃而遇难的消息。在连接顶峰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或壮怀或悲情的叙事。这种复杂、含混的意象,有时会让世人感到迷茫。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到底失去了什么?正是在这种语境中,范谢二人的壮举带来了一道耀眼的光色。他们以失去躯体登顶机会却得到了精神 " 登顶 " 的经历,向带着登顶目标的登山者、向这个既有爱也有恨的人世间,演绎了更高远的境界:" 山还在那里,生命只有一次 "。这一境界是对 " 山在那里 " 这一传统登山意境的升华和延展。(作者是知名媒体评论员)

    来源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谭洁文

    校对 | 谢志忠

    关键词:

    上一篇:环球即时看!坐上国产大飞机啦!C919 商业航班首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