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产品世界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联系我们
  • 主页 > 行业 > 正文

    热消息:终于有人关心电动车的“屁股”了

    2022-11-07 17:52:24  |  来源:虎嗅  |

    出品|虎嗅汽车组

    作者|李文博


    (资料图片)

    编辑|周到

    100 度电一次性跑 1200 公里,百公里电耗 8.3 度,每度电覆盖的里程超过 10 公里。

    如果有这样一台 " 吃少少、跑远远 ",且轴距可以做到 2800 毫米的豪华品牌纯电中型轿车摆在面前,你是否会愿意重新尝试对传统品牌出品的 " 大厂电动车 " 建立认知。

    不愿意,没关系,中国新势力们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

    愿意,那么恭喜你,可以有机会在一台车上一次性见识到世界上最前沿汽车技术的总和。

    这台车就是奔驰 VISION EQXX 概念车。

    你或许会惊诧于它石破天惊的水滴型外观,会沉迷于它 47.5 英寸的 8K 大尺寸屏幕,会好奇它纯天然的座椅 " 皮革 " 到底有没有蘑菇味。

    但最能引起笔者注意的,却是安装在 VISION EQXX 概念车尾部的一个组件:静止时,你看不见它;开动时,你也看不见它。能看见它的,只有后车。

    但就是这个能屈能伸,可进可退,外表黑黢黢的部件,可以在谈笑间将上下乱流梳理得明明白白,让不安分的空气乖乖听话,让电池组里的电好像怎么也跑不干。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真 · 空气动力学专家:" 可伸缩主动式后扩散器 "。

    大风扇、吸盘车和 " 违禁品 "

    相比 VISION EQXX 概念车上这套主动式可伸缩尾部扩散器板正严肃的造型,扩散器老祖宗们的整活水平明显高出一截,这些脑洞天马行空的上古大神们,玩得远比奔驰更出格,更浮夸,更咋咋呼呼。

    1970 年,一台外观方方正正,整体造型与现代空气力学设计背道而驰的赛车刷爆全球各大 GT 赛事,冠军拿到手软不说,还曾交出过 " 起步排位第十二,最终站上冠军领奖台 " 的惊人成绩单。

    这台车就是集速度与特异于一身的 Chaparral 2J ——一台车尾挂载一对类似外燃机喷口,俨然一具洲际巡弋飞弹样子的赛车。由于 Chaparral 2J 贴地性能实在太过变态,大家都称它为" 吸盘车 " (Sucker Car),这个称号直到今天也没有第二台车有资格使用。

    和 Chaparral 2J 同场竞技的车手们经常抱怨:" 这大风扇卷起地面的油污粉尘往后喷,我们连路都看不清!" 但车队老板只淡淡地说了一句:" 你们可以直接超过去。"

    Chaparral 2J 的所向披靡,本质上是一场空气动力学的压倒性胜利。我们都知道,上扬力是赛车的敌人,下压力是赛车的朋友。提升下压力,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和地面间的空气压力,这就需要加速空气,办法有两种:第一,利用车底设计,让空气进入窄小的车底管道,提升流速;第二,利用大风扇产生负压,强行加速空气。

    由于彼时的赛事不设定发动机排量上限与数量,所以车尾额外加装的两个大风扇,无时无刻不在抽取车身底部的空气,配合车身四周塑胶材质的软性侧裙,车底可形成半真空区域,宛若吸盘一样牢牢吸附在地面上。即便车辆在静止状态下打开风扇,车身高度都会下降近 5 厘米。在没有尾翼的情况下,Chaparral 2J 制造出了 900 公斤下压力,相比使用尾翼的车辆,Chaparral 2J 的下压力不会因车速下降出现折损或消失。

    圈速提升让工程师们欢呼雀跃,但机件故障和耐久度问题,却让工程师们伤透了脑筋:一方面,这两个 17 英寸的大风扇的扇叶经常在高速行驶中破裂,零件洒一地,把竞速赛玩成道具赛;另一方面,驱动大风扇的发动机移植自雪地摩托车,无法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赛车运动中保持稳定输出状态,一旦失效,车手根本无法操控。

    同时,Chaparral 2J 过于霸道的圈速引来了赛事委员会的强力监管。一个赛季后,委员会就宣布禁用任何可移动的扰流组件,风扇因在行驶过程中不停转动,被定义为一种可移动的扰流组件。

    " 大风扇 " 虽然只在赛道上昙花一现,但其背后蕴藏的 " 地面效应 Ground effect" 理论,却启发了无数现代汽车空气动力学工程师们,他们不再沉迷于尺寸惊人的尾翼,转而将研发重心下沉到地面,直接推动了尾部扩散器的出现。

    1978 年,唯一亮相过 F1 赛场的 " 风扇赛车 " —— Brabham BT46B 呱呱坠地。在那个神仙打架,各家工程师为了地面效应无所不用其极的年代,鬼才设计师戈登 · 穆雷(Gordon Murray)在 Brabham 车队成熟的赛车上做了一个大胆的改变:在车尾发动机上方,挂载一具由发动机直接驱动的垂直风扇,看起来是在为发动机提供额外冷却手段,实际上是不停地导出车底气流,使车底更接近真空状态,产生惊人无比的吸附性。这风扇有多厉害呢,厉害到 BT46B 赛车进站后怠速情况下,车身也明显低于其它赛车。

    伪装成散热器的车尾超大风扇,成了对手们避之不及的噩梦漩涡。传奇车手尼基 · 劳达(Niki Lauda)驾驶着这台 " 巨型吸尘器 " 首次出征瑞典就以领先第二名 34.6 秒的成绩,毫无悬念地拿下冠军。

    在 F1 赛场上,领先第二名 30 多秒,你可以想象 BT46B 到底有多无敌。但很快,超大风扇设计遭到以莲花为首的所有车队强烈抗议,在仅参赛一场的情况下,Brabham 主动拆掉了这套 " 远古神兽 " 级的风扇,把 " 超智能方程风扇赛车 " 复原成平平无奇的 " 方程式赛车 "。

    超大风扇成就的吸盘车确实超出想象的快,但却是安全性层面的 " 违禁品 "。制造 " 地面效应 " 需要保持车底与周围环境的相对气密,但倘若遇到路面颠簸或车辆侧裙、底盘受损,气密性突然丧失导致的下压力锐减,车辆失控的风险极高。1983 年,基于安全考量,FIA 颁布了 Flat-Bottom Regulation 车身下方必须平坦条例,吸盘车正式告别赛道。

    绝迹于赛道并不意味着民用车也要向 " 地面效应 " 挥手告别,在赛车运动中得到充分验证的超大风扇褪下夸张的 " 戏服 " 后,演进成了由碳纤维板或金属板组成的尾部扩散器(Diffuser),在民用车领域继续贡献着昂贵且宝贵的下压力。

    比如宝马 G82 M4 上这套造型复杂的尾部扩散器,就是碳纤维在高压热处理下压制成型的。

    这台经过 Mansory 之手改装的兰博基尼 URUS,也选择了同样思路的尾部扩散器。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两套尾部扩散器,都采用斜面和垂直于地面的竖立结构件梳理车辆底部气流,让车辆上部空气流速小于下部流速,从而达到增加下压力功效,提升操控稳定性。

    能屈,也能伸

    相比向外部延展的尾翼结构,尾部扩散器不产生额外阻力,所产生的下压力最大可以占整个车身总下压力的 40%。这是一门 " 稳赚下压力,不赔新阻力 " 的绝妙生意,燃油车求之不得,电动车更是寤寐求之。

    一台行驶中的汽车,需要克服三种阻力:第一,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第二,传动零件间的阻力;第三,劈开空气时产生的阻力,即大家熟识的风阻。

    据公开数据显示,一台车在 80km/h 时速下,有 60% 左右的动力是用来克服风阻的。当速度达到 200km/h 时,85% 都将用在与空气阻力的对抗上。

    风阻系数的计算公式是:正面空气阻力 X 2÷(空气密度 X 正面投影面积 X 车速的平方),所以倒推空气阻力的计算公式是:正面空气阻力 =(空气密度 X 车速的平方 X 车辆正投影面积 X 风阻系数)÷2,抛开空气密度这个和车本身无关的因素不谈,车辆正投影面积和风阻系数对车辆承载的空气阻力起决定性作用。

    降低风阻系数的主要路径有四条:第一,降低正投影面积,车越扁越好,理想状态是把车拍扁成一张纸,但明显不现实;第二,流线型外观,参照已知风阻系数最小的物质水滴(0.05);第三,减少车身孔洞数量,降低空气被切割后产生的乱流,增加曲面平滑度,比如电动车上常见的封闭前进气格栅;第四,拉长车尾,即采用更长的楔形车尾造型,让车上部和下部的气流快速接近,降低空气产生的拖拽力。

    对绝大多数家用燃油车来说,风阻系数对能耗的影响远没有对风噪的影响来得直接,只要不是太夸张,如奔驰 G,路虎卫士,Jeep 牧马人这样的 " 方盒 " 造型,都不用太放在心上。但对纯电动车来说,风阻系数是可以对整车能耗产生颠覆性作用的决定因子,所以即便最终只能把风阻系数降低 0.01,工程师们也要不遗余力。

    VISION EQXX 概念车上的主动式可伸缩尾部扩散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它是这样工作的:当车速达到每小时 60 公里时,扩散器会分两步移出车身:首先下降与车身形成一个 4 度的斜角,然后向后方延展 200 毫米,完整伸出后可让整车风阻系数降低 0.01;当车速降至 60 公里以内时,扩散器会自动折叠回车身。

    该扩散器对整车风阻系数产生积极作用的方式很巧妙:在原有车身结构足以应对空气阻力,且能耗较低的低速行驶时隐藏在车身内,维持设计的整体美感;在高速行驶大量消耗电能时主动伸出,让本就长尾的 VISION EQXX 概念车变得更长,减少车上部和下部气流接近时间,降低空气阻力影响。

    主动式可伸缩尾部扩散器从数字构想到最终落地在 VISION EQXX 概念车的过程中,奔驰要解决的困难和要维系的平衡,远比想象中的多。

    首先是设计。

    要实现更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表现,需要美观度慷慨地让渡权利,但 " 不好看 " 对任何一位奔驰设计师来说,都无法接受。所以,这两个天生就矛盾冲突的工种从一开始就已经 " 剑拔弩张 "。好在,最终设计师接受了电动汽车对传统汽车理念的挑战,空气动力学工程师也接受了 " 直男感 " 十足的扩散器在不使用时被隐藏的现实。

    其次是零件。

    从结构上看,这是一套需要同时完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的双层电控装置,精密组装后的它们要能经受住路面颠簸、灰尘、碎石、泥泞、积水、减速带的层层考验,VISION EQXX 虽然挂着概念车的名号,但也是一台可以合法上路的公路车,这就要求各个零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甚至在极端情况,比如遭遇追尾时,可快速收回,减少损失。

    最后是逻辑。

    为什么将扩散器伸出的车速阈值定为 60 公里,奔驰工程师给出的解释是,车速只是一个易感知的指标,实际上行车电脑还会整合传感器监测到的风力和风速,与车速进行实时整合,最终给出 " 伸出 " 或 " 维持 " 的行动指令。" 如果车速在 59 公里和 61 公里之间反复横跳,扩散器不会来回作动,只有稳态一段时间后,扩散器才会作动。" 工程师告诉虎嗅。

    VISION EQXX 概念车能在平均时速 80 公里以上的工况下,交出一次充电续航 1,202 公里,且平均百公里能耗只有 8.3 千瓦时的成绩,都是从主动式可伸缩尾部扩散器这样的细节中一公里一公里 " 抠出来 " 的,轮胎省一点,轮毂省一点,电池顶盖省一点," 贴纸 " 式的 logo 省一点,太阳能板再充一点 ……

    对于这些技术,你一定会提出质疑:概念车现在就用上了,我的车什么时候才有呢?

    这个问题,奔驰其实在 VISION EQXX 概念车开跑之前,就给过答案了:未来基于模块化架构(MMA)打造的紧凑型及中型汽车,将引入这些功能。

    不过,搭载了主动式可伸缩尾部扩散器 MMA 平台量产新车能否落地中国市场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向后伸长 200 毫米意味着整车的纵向数据产生了变化。

    2021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38900-2020)中规定,注册登记安全检验时,机动车外廓尺寸实测值与机动车产品公告、机动车出厂合格证记载的数值相比,误差应满足:汽车(三轮汽车除外)、挂车不超过 ±1% 或 ±50 毫米。

    所以解决方案也不是没有:要么将量产车型上可伸缩尾部扩散器的延展范围控制在 50 毫米以内,要么在尾部扩散器全部伸展的情况下测量车长并上报。

    写在最后

    在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充电基建设施完成跃进之前,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里程焦虑不会被打消。因为直到今天,绝大部分市售电动车都不被认为有资格胜任长途旅行,即便不少量产车的官方续航里程宣称已超过 1000 公里。

    所以,与其等待外部环境改变,不如像奔驰这样 " 向内发力 ",换更轻更先进的材料,优化车身结构设计,提升能量传导效率,更新热管理系统,借力太阳能。倘若路上行驶着电动车向后伸出的不是拖车钩,而是扩散器,或许用 100 度电跑 2000 公里,也不再是痴人说梦了。

    关键词: 空气阻力 地面效应 空气动力学

    上一篇:   下一篇: